找到相关内容4053篇,用时7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不随欲苦有七种 众生无知令人悲

    辛苦,仍贫穷困窘。   五、欲求大力不随所欲,生羸劣苦。   希求身体健壮有力,偏偏身体瘦弱无力。   六、欲求所知境界,不随所欲愚痴无智现行生苦。   虽想所知境界,希求精通世、出世间...习气,尽管日日做发财梦,却成堕落饿鬼的前相。   希求健壮、有力,则应处处助人为乐。这些不做,只希望别人服侍自己、凡事不愿出力,以致没有心力、体力、魄力。虽然希求力量,反而日渐下劣、羸弱,没有能力。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

    |苦|无常|命运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4/13255522170.html
  • 十善业道乃佛法之根本

    的戒行品类都在这十善戒之中。此理以后,应当从十善业道这一根本处精勤用功。这也显示下士道思惟业果守护十善,是进趣上士道的重要基础。   现在再回观下士道所说的文义,才能体会到诸佛菩萨是如何苦口婆心地教诫我们,才会十善业道是何等重要的基础。宗大师说:“习近十种善业道者,即是成办一切三乘及其士夫二种义利所有根本,不容缺少,故佛由其众多门中数数称赞。《海龙王请问经》说:诸善法者,是诸人天众生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

    |戒律|十善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7/00042025968.html
  • 何谓性空正见

    法师写一部《肇论》,其中有一篇叫《不真空论》。为什么叫《不真空论》呢?因为我们所看到的、听到的、尝到的、闻到的、接触到的、到的一切,虽然看起来就像真实的一样,但若真的去寻根求源之时,却又找不到一个...就是假名安立的。既然是假名安立的,那就是如梦如幻的。既然是如梦如幻的,那就是体性皆空的。这样的道理,就叫性空正见。   我先解释一下什么是佛?唐朝以前的时候,不念“佛陀”,而念“普陀”或“布达”...

    夏坝仁波切

    |空性|性空正见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9/07485129109.html
  • 禪修對現代生活的適應

    心識(識蘊)、諸法(指心上呈現的念頭及五蓋等心理)要能時時覺知並且其生滅等實相。所以,在禪修的訓練上,除了所觀察的對象(所緣)是以自己的身心實相為重點外,便是要訓練自己的心能夠在行住坐臥中保持正念正...或擴展自己的覺性。覺性圓滿時,無明就完全消失。  四、今日禪修的適應  了解禪修的訓練要以正念為前導,那麼,在今日緊張而匆忙的生活中,就不是只以瞑目來靜坐而已,必須一開始就將正念結合於行住坐臥當中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30140250.html
  • 死亡与临终-佛性与中阴境界

    两种障碍。在去除这种烦恼障、所知障两种障碍后,你便达成圆满的证悟,你将开启万法之显现、与万法本来面目的两种智慧。这两种体验在没有两种障碍的情况下都是远满的的。换言之,了悟究竟实相自身,即是...第三世蒋贡康楚仁波切开示  时间:1990年9月   讲于:美国噶玛三乘法轮中心   译者:黄英杰   圆满正觉的众生-佛陀,在他最后的教法中,介绍每一位有情众生皆有佛性的概念.。这个教法很明白的...

    蒋贡康楚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84745273.html
  • 禅修对现代生活的适应

    」。这些身心现象,佛法上归纳为「名」与「色」,因此,释尊说:  何等法应、应,悉知悉?所谓名色。何等法应、应断?所谓无明及有爱。何等法应、应证?所谓明、解脱。(T2,87c)  此处佛陀已...正念正,也就是对自己的身体(色蕴)、感受(受蕴)、心识(识蕴)、诸法(指心上呈现的念头及五盖等心理)要能时时觉知并且其生灭等实相。所以,在禅修的训练上,除了所观察的对象(所缘)是以自己的身心实相为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3347822.html
  • 「觉之教育」的实践原则及方法

    念住经》中所说的: 比丘于行时,:我在行。于住时,:我在住。于坐时,:我在坐。于卧时,:我在卧。此身置于如何之状态,亦如其状态而之。 此段经文的意思是说,练习者在行、住、坐、卧要...只是单纯的觉知当下的呼吸。 (3)觉知感受 佛陀又说: 比丘在体验乐受时,:我在感乐受。在经验苦受时,:我在感苦受。在经验不苦不乐受时,:我在感不苦不乐受。 这意思是说,练习者觉知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3447825.html
  • 无我与空性

    而已。前者于理能解,后者于证方。「空性」是站在绝对的体性上来发挥,而「无我」是站在相对上来论说的,所以「无我」与「空性」就有显然的差异。 而「缘起」与「空性」有它的关系存在,缘起是指诸法皆因众缘假会。同时也由因缘而灭,在这点不难理解,而难理解是空性不变的体性,这点非实证不可。倘若用脑筋去揣测皆无法。或许有人会应用一句: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」来说明缘起法的「空性」,而不同处是「因缘所...

    亲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33548389.html
  • 无分别智与无分别理

    菩萨于一切法远离戏论言说,根本智所证真如,非言说所能宣示,亦非世智所能,远离戏论、超越世智境的现观亲证,名无分别。  4、后得无分别智五种:①通达思择,“通达”指通达位已往,由得根本智的引发,后得智的思维通达,已能缘事见相,已知道一切诸法唯相无法;无一法故,即于相上通达一切诸法不可言说。非如通达位以前,多缘名言境界,及虽亦缘事,而不见相,唯取意言。能见相故,即于相上一切诸法不可言说,得通达名...

    唐仲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5850418.html
  • 什么是智慧的实相

    和所摄取的自性存在。如果能够这些都是内心意识分别的所生,于是能摄和所摄的也都自然空。那么,所谓的智,也同样没有能摄及所摄的境界,也只是一种表达时的假设名词而已。然而,究竟是因为人们不能感觉自他等...实相的。这些都是妄心的设施量所形成的心理状态。但能自觉内证都是自心现量,一切外物之性都是非性,究竟是有或是没有,事实上都不可得,与其不可得,所以在内外一切境界上,智慧朗然,幻影不生。由此顺着三解脱...

    南怀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71752915.html